最近,有个同事竟然因为设计项目做得太多被约谈了。管理人员觉得他画图纸画得太快了,导致他的收入成为了所有同级别、同职位同事里面最高的,大有赶超领导的架势。可问题在于,分配任务的也是这位管理人员。这下就有些尴尬了,干活的时候找手快的,结账的时候又要限制手快的,这真是很矛盾的事情。

其实我不是要批判企业的体制。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感到愤愤不平,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国企这个东西,或者你不适合这种体制的企业。我心目中的国企就是要在诸多的限制和监督下运营的特殊行业企业。经过国家为国企退出竞争行业实施的各种举措,国企这种东西也越来越接近我所说的这个性质。它们的国家属性和不开放特质,越来越需要非竞争性的手段来限制。

首先,是关于职工薪水的问题。通过近两年的集中整治,已经基本排除了工资畸高的可能性,这也被视为反腐的一大成果。其实,对于国企职工的工资收入,国家一直是有相关规定的,不允许企业私自抬高。毫不客气的说,畸高工资只是有些行业存在整体性腐败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企业分不清楚状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家主导采购的产品生产任务并不一直很饱满。不饱满的时候,又没有相关政策扶持。只能靠企业自己暂时养活这批工人和设备,度过难关。要说应对这种情况的能力,国企是当仁不让的,他对整个国家的意义也非比寻常。国家采购饱满的时候要立刻产出,不饱满的时候,就要自己融入市场找出路,时间长了,不免有些混乱,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再者就是社会责任的问题。私人老板搞个破产就行了,员工闹事也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能不能解决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但是国企,尤其是大型国企,你一下子倒掉了,那可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要考虑到当地政府的处理能力,考虑到历史遗留问题,甚至要考虑到国家形象问题……不一而足。

所以,国企本身处于市场与体制的双重角色中,地位在不断的变化。未来怎么样发展我是预测不出来的,但至少目前来看,国企的体制性和特殊性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增强的趋势。国企的员工也不能单纯的用市场化企业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企业。正视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心态才是主要的。

说白了,如果你接受不了,那你可以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选择离开。但离开之前,完全没有必要自顾自地对自己所在的国企妄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