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因为一个会商制度,成了众矢之的。舆论基本倾向质疑和反对的一边倒态势。在这些抨击的声音中,尤对“思想偏激”更甚。不好对北大的制度和执行力做判断。但从自己上学的际遇来分析,我并不认为那是一个值得大动干戈去讨论的事情。

“偏激”在很多人眼里,是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代名词。青年不偏激,就没有活力,偏激的人少,就是被“打压”,没人闹事,学生们都成书呆子,北大的精神就散失掉。这明显是自己没有搞清楚情况。

偏激的人确应归属弱势群体范畴,他们通常徒有一腔热血,却无半点有效手段。谩骂和摔打是他们发泄的方式,他们很少勇于去申诉和公开发表观点。网络成了唯一可以匿名煽动闹事的场所,即便是真的走上街头,也是集体无意识。这种情况也不是没发生过。所以,偏激明显不是什么好事,而且往往很危险。且危险不针对学校,也针对他们自己。

有人写文章说北大搞“会商”就是要把学生当“反动分子”扼杀在襁褓,是执政党迫害青年异见人士。这个是不是太过了,你们那些人讨厌中国的教育掺杂了过多的政治因素,为什么这个时候“偏激”的学生就一定要跟反对政权联系起来?那些认为北大会商是“打压”、“迫害”的人,你们自己不就是那种已经被“政治运动”和“革命”思维洗脑了的人么。这些人的红色思维明显还停留在很多年前。

良好的宣泄方式是一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丰盈充实的校内活动自然是很好的转移办法,但当极个别的学生确实无法适应当前学校的管理模式时,学校要做的当然不是打压和扼杀。实际上,也没有人想要这样做。

面对个性十足的学生,合理的疏导和帮助是必要的。我们不妨暂且认为大学里的青年们都是好青年,只是有些学校的制度和个人的思维和秉性不太合拍。如果真的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或者给其他同学带来了困扰,找人“会商”一下,找找原因也肯定没有坏处。对偏激学生的放任才是不负责任的。

难道大学里对学生不管不顾,就是真正的自由?那些放羊放出来的学生,就是未来民主政治的基石么?大学之自由精神,当然也不是放羊精神!

那些为了几毛钱的馒头而组织同学们到对门吃饭的做法,充满了现实的讽刺意味,我觉得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一般的表达,也很佩服同学们的想法。但是学校毕竟不是革命试验场。我不同意这种事可以经常发生在大学校园。

不过,北大貌似没有对“会商”失败的学生做任何详细说明,这也可能是很多人造成误解和浮想联翩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大学从来没说过要保证100%的毕业率,淘汰率一直是存在的。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淘汰方式,可能是学业成绩,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总要有退出机制吧,现在公务员和国企都讲究退出机制了,何况一所高等学校。北大这样的做法,明显是在完善这个淘汰和退出机制。这对于在校学生和退出的学生,都是公平合理的,至少是较为公平合理的。一群人的会商,至少要比学工部签个字就开除的方法好得多。

同时,建立良好的申诉机制也是学校疏导意见的良好方法,偏激总是事出有因的,应该只有很少人整天想着如何在大学里推翻政权吧。离开学校后是不是要去搞革命,让学生自己去决定吧。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坐在学校的草坪上晒晒太阳,好好地想一想。不至于到最后满脑子浆糊——一个人管你时,你说专制迫害,多个人管你,你说泯灭自由。这样的傻逼不应该产生在大学。

泛自由的想法很容易放荡和失控,大学可以海纳百川,但不能够鼓励激进,这是一种完全背离社会的想法。给学生多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才是大学该做的,而不是让他们立刻就范或者立刻滚蛋。其实,有很多大学已经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