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段时间,市面上罗列着各种琳琅满目的记忆秘籍,似乎只要花十几块钱,你就能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总结出一些规律,不同的理论只是披了一件不同的外衣而已。

所谓神奇记忆法,它们的主要记忆对象就是那些晦涩难懂的语言、词句、数字、符号等等。想要记忆这些毫无规律的东西,且要记忆的深刻以其达到让人惊奇的程度,不论有意识或者是潜意识的,人们都会试图通过形象和声音等辅助记忆法。即便你记忆的东西丝毫没有用处,但一旦记住了,就会给人以记忆力超强的印象。其实,我倒觉得这是人类记忆的一种本能,这些理论方法的作用无非就是激发人们的天性和潜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东西是有它们的价值的。

更多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经历的增多会渐渐明白,记忆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比起大脑的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记忆这件事似乎并不会占主导地位。有一位作家曾经形象的比喻过这其中的关系,大概意思是说,人们12岁之后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前12年的回顾。也就是说,你一辈子的命运是在人生的前12年就决定了的,包括你的脾气禀性,包括你的只是结构,包括你的身体状况……中国有句老话似乎于此不谋而合——“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就比较夸张了,但中心思想是相同的。那就是,你的思考方法决定了你一生所学、所记,真正需要像硬盘一样读写的东西并不多。

人们用大脑来思考,基本的构成元素就是大脑的神经细胞元。这种相对独立有联系紧密的个体通过某种介质传递信息,并进行思考处理,从而影响人们的计划和行动。这种相互关联就是整个世界构成的基本方式。哲学界有人相信世界是相互关联的,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与周围的事物息息相关,这样关联的极端现象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美国的蝴蝶能够引起亚洲的台风,这种极其具有想象力的比喻反映出了人们多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怀。科学家们也越来越具有诗人的情怀,大概科学与艺术也有着这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吧,就像爱因斯坦狂热于小提琴,就像达·芬奇集发明于艺术研究于一身,就像李政道去当艺术学教授,还像我大学时的一位校长,无论研究工作多么繁忙,他总要抽出时间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这就是人类基本的生活方式——寻找联系,积极联想。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互联网充分证明了世界的关联性这一特点!然而如今的网络信息量极其庞杂,想要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谈何容易?所谓的百度、谷歌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盲目搜索,已经遭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反对。西方早就有了抵制Google的专门组织,中国的网络化程度还没有那么高,但人们终究会发现百度的关键词技术不过是在浪费网络资源罢了。

自从Wiki出现以来,它的开放性和全面性就不断的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当人们对于这种完全开放性的信息组织的形式是否安全持有怀疑态度的时候,广大网民们的自觉和高觉悟就已经让人们欣喜若狂。人们充分利用全世界各个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这个信息资料库,我猜想这种体系甚至不需要过多的专业人员去维护,整个系统的运作也可以运作正常,并紧紧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满族人们的需要。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所代表的互惠互利精神可以说在这个体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有了网络这个工具,更有了网络这个屏障。举手之间就可以感受到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那种满足感,不用去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收入多寡,长相美丑……虚荣和无用的思想感情被排除在外,只有索取和奉献!

在wiki中,你可以轻松的并且极其系统的找到想要的资讯,并且可以在这过程中随时通过关键字链接到与此相关的所有内容。这种无需打断思维整体性的知识获取方式可以让人们充分体会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目标明晰的满足感,激励人们逐步吸纳讯息。这样利用人类思维本质的学习方式是极其有效和值得推广的,可以说这是一种完全原生态的学习方式!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种好的讯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并不能收到我国政府的宽容对待,常年来一直处于被封锁的状态。这里面的缘由大家都略知一二,但是多数人耻于开口,这是一种极端的不自信和彻头彻尾的虚弱和无奈。

我从来不去评价这样做法的优劣好坏,我只想说事实可以证明一切。就像其他被排除于文化形态之外的东西一样,各种访问方法在网络中隐密的流行着,就像盗版光盘,就像《越狱》再没被批准的时候就已经被疯狂下载了。虽然我觉得那是一部烂片,但我还是去关注了,只为了体会这种逆反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