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站上等新一期的《南方周末》出版,头条没悬念——《自杀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自从看到天涯上的那张帖子,我就基本可以确定,以这样的传播速度,这篇报道可以迅速登堂入室、跃然纸上。因为事件有着引人眼球的各种时代因素:大学生、贫困、歧视、无耻的教育和悲哀的人情。一名女学生的突然殒灭,掀起了有一场遍及阡陌的唏嘘感叹。

《南周》的报道延续着客观冷静的文风,只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普世的人情关怀和牵强的怜悯。报道过的类似事情太多,一个人的悲哀已经算不得什么悲哀了;一个群体的悲哀也只能让他们多费些笔墨;举国悲痛,大国之殇之类的更是信手拈来。可说起我们自己,这些同龄人的苦楚和无奈,还是能让读者和写手苦苦思索。

大学文凭走下神坛已经是常识,近年又逢对外经济萧索,让人手足无措。当就业困难的黑锅由大学扩招转至经济困难,对教育的挫败感转嫁到忧国忧民层面的时候,我们不禁愕然,为什么总是雾里看花?在改革开放浪潮中随波逐流的中国老百姓们,头上总是萦绕着一个典型疑问——我们总是宣传一片大好,却总是遭受无妄之灾?

看着报道中引用的一句话,实在是百感交集,“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多么悲壮啊,就像是英雄一样的面对人生。可是我们不能够喝彩,这样的英勇是无谓的,是在白白耗尽自己的生命,断送了所有人对她的鼓励、怜悯,也结束了所有人对她的嗤笑、不屑。面对除了自己以外无可依靠的人生,面对除了金钱就无可追求的世界,断送自己就意味着举手投降,结束自己的生命就意味着对悲惨世界的默许。

面对无妄的灾祸,我并不佩服英雄们的临危不惧。我只是敬仰他们没有立刻选择死亡,而是任凭蹂躏的同时去寻找新的机会,实现更为崇高的理想。昂扬的人生并不是挥毫泼墨、任意挥洒,真正的自由也并不是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只有惜墨如金才能写出曼妙篇章,只有尊重现实才能释放心灵。结束永远都是一种逃避,留下了无尽的悲怆。

犯罪的人可恶,但是罪恶并不都是邪恶,如果犯罪可以延续生命,或者犯罪可以解脱自我,一个人选择犯罪是人道的。善良的人可怜,但是善良到连自己都无法生存的时候,善良本身就是一种犯罪,而且是违背自然的罪恶。善良或是罪恶永远都是自私的想法。我怜悯主人公的死,但我不怜悯她决绝的选择。她没有竭尽全力去反抗这个无良的社会,她没有放肆的挥洒生命赋予你的力量。一个人被逼无奈的时候,被逼到死路一条的时候,连犯罪的心思都没有,连反抗的胆量都没有了。这个就叫做绝望,是整个环境中弥漫的绝望。

主人公的死之所以轰动,不是因为歧视、贫困或早亡。而是因为死的太安静,留给人们太多的想象。一个正常人都会想,生命就连一次报复都不值得么。这个所谓研究生的觉悟还不如一个扔燃烧瓶的钉子户,你不让我活,至少我还有抗击的能力,我不是懦夫,我也不是傻逼,我只是今生今世被犬欺。连这点骨气都没有,活到30岁如同乌有,形同虚设。

“百民不知,必归於主”,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主子们的无能和寡淡的掩饰。种族歧视、地域歧视、贫富歧视,这些本都是人之常情,在一个把进化论敝帚自珍的国度,这样事情的发生自然是在可解释的范畴之内。然而,不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骨气不能丢,至少你要知道人是有血有肉的,不是任人摆弄的器物。世界上总是有战火不断的地方,其实那是值得欣慰的,因为这意味着,总有人为信仰而战斗不息,总有人坚定的相信明天会有属于自己的美好。

只要你活着,就要拿起尖刀,尖声呼啸。你要坚信一点,毁灭就是最大的失败,死亡就是最大的耻辱,当你生命都即将无法延续的时候,道德伦理就全都是一通狗屁!